第四〇七章 先条件,后结果-《大宋之重铸山河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再说了,自古以来,两国交战侵略土地,若非战败被迫割地,哪里有主动归还的先例?
    金国虚妄之言,鬼话连篇,不过就是缓兵之计罢了!
    现如今北伐大军正兵锋正盛,且不可因此拖延,坐失良机。
    “收复山河国土在此一举,岂可半途而废?”
    朝堂之上,以枢密使赵鼎为主,坚决主战。
    也有不同声音表示反对,眼下战局好似对大宋有利,但谁能保证接下来会怎样?
    北伐是长久之计,岂能因一时得失决定策略?
    纵观过去多年,宋金交战败多胜少,不能因为最近几场带有侥幸因素的胜利,就这般狂妄自大,贸然行事。
    虽说徐驸马在关中大胜,但是荆襄岳飞却迟迟没有进展,淮水沿岸则完全是被动防御。
    金国若完全放弃关中,三路大军聚集于中原,徐还与岳飞联手,就一定能夺回来吗?
    胜败未知,后果难料。
    即便战胜,想必也要付出极为惨痛的伤亡与代价,中原之地也免不了生灵涂炭,成为焦土。
    说到底,损失的都是大宋,何苦来哉?
    因此而拒绝和谈,不要金国拱手送还之地,实属不智之举。
    若是战败,后果就更不敢设想了。
    徐还与岳飞乃是大宋最重要的两路主力,若是折损在中原,北伐将彻底无望。
    若金军趁势反扑,淮南、江南复有危机,建炎三年,天子逃奔海岛的经历,谁也不想有第二次。
    不可舍本逐末,因小失大。
    见好就好吧!
    如今的局面,已经被建炎三年时好了许多。
    虽说收复故土是责任,可徐徐图之,从长计议。
    绝不可操之过急,更不能因此危及大宋仅剩的半壁江山,与苟延残喘的朝廷。
    也不想想靖康之祸是怎么来的?
    若非早前大宋朝野心心念念收复燕云,贸然出击,与虎谋皮,何至于今日地步?
    甚至有人将之与赌徒之举相提并论,不能因为输了钱,想要翻本就冒险,最终再把残存的本钱也输,血本无归可就抓瞎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