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终于来了-《三国之谍行天下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旭日东升,阳光洒向大地。
    山阳县城往西数里的官道上,一乘轿子缓缓而来,在轿子边缓步跟随的是一位十四、五岁的少女。
    此时走得急了,头上已是香汗淋漓,不时地用手帕擦拭。
    轿子帘被掀开,韩涛探头向外看着,心疼地招呼着:“玉儿,走累了吧,到轿子里来坐着吧。”
    玉儿赶忙摆手:“没事,少爷我不累,我走着就可以。”
    “停轿!”韩涛却直接地给轿夫下达了命令。
    轿夫立刻将轿子停了下来,韩涛直接走下了轿子,招呼着玉儿:“上轿子去坐。”
    玉儿连连后退躲闪着:“不,不行,哪有少爷走路,我坐轿子的道理,绝对不行的。”
    “那好,你要不坐,我也不坐了,我们一起走一走也好,反正也没多远了。”
    韩涛见玉儿如此坚持,也不再勉强,直接抬腿往前走去。
    玉儿见韩涛不肯上轿,只能也跟在了后面。
    此时已是初春,路边的树上已经露出了微微的新芽,不时有阵阵春风吹过,带来丝丝的凉意。
    官道两侧是大片的良田,今日正是二月二,开始春耕的日子。
    已经可以看到有很多农民开始在农田里开始忙碌了起来。
    此时路上车马来往、行人颇多。
    有单衣布履的儒生,有挑担叫卖的走商,也有身着麻衣的百姓。
    因为世道不宁、道路不靖,行人多随身佩戴短刀、长剑。
    沿着管道又走没多远,前方出现了一座亭舍,这就是山阳县外最大的亭舍落花亭。
    汉代绝大多数的亭舍都是地处要道,落花亭也是一样。
    韩涛一行人走在,在落花亭前停下了脚步。
    “亭者,停也”。
    地方上的“亭”,不但是最基层的治安单位,并且有接待过往官吏、给远行百姓提供住宿的责任,所以“亭舍”颇大。
    山阳是大县,落花亭又是县中的大亭,亭舍的门面很气派。
    隔着大老远就能看到在亭舍内有一根丈余长的柱子高高耸起,柱子的上端有两个大木板,交叉横贯。
    此物名叫华表,又叫桓表,是上古遗制,用来给行人指示道路方向,做路标用的,也是亭的标识。
    “少爷,我们为什么要到这里来?”玉儿一脸疑惑地看着面前的韩涛。
    自打铁匠们打造出了第一把割鹿刀之后,后面的事情进展非常顺利。
    铁匠们按照成功的方法如法炮制,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又陆续打造出了二十把质地优良的割鹿刀。
    按照铁匠头的估计,剩下的材料在余下的时间,应该至少还可以再做出十五到二十把割鹿刀,也就是共有四十把左右。
    一把上好的百炼刀可以卖到一万五千钱到两万钱,割鹿刀的锋利程度远胜百炼刀,卖到三万一把应该都不成问题。
    照这种趋势看,最后这批武器连本带利,应该可以拿回百万钱左右,相当于翻了5倍的收益。
    这样的暴利,相信韩冲是绝对没有可能超越了。
    眼看着离一月之期越来越近,韩涛的心里却越来越不平静。
    他心心念的是:为什么到了现在还没有任何关于黄巾叛乱的消息。
    如果黄巾叛乱不爆发,官府也就未必会大量采购武器装备部队,那自己的武器就算再贵,是不是也难以卖出去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