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真是阎王易躲,小鬼难缠。于是乎,白净面皮者、公孙大娘以及周围几个看热闹的人,都被一干捕快带走,反而是那真正的大盗鲍经风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。 公孙管家眼见不妙,以他的身份,又不能强行施救,情急之下,只得四处寻找裴旻,看裴旻是否能想到什么好的办法将公孙大娘予以解救。 听完公孙归鸿的讲述,裴旻也心焦起来,来长安已然两三个月,可仍是人生地不熟的境地,不知道公孙大娘将会遭遇怎样的待遇,要知道衙门的脸难看,下一步,只有打听清楚具体情形,再行解救。 还好,裴旻离家所带财物颇多,公孙家本为富户,且公孙四处献艺,所得赏赐不可胜算,裴旻与公孙管家一合计,二人决定前往刑部天牢,重金贿赂牢头与众差役。 刑部大牢的牢头本就是个肥缺,为何?原来这牢里犯人的待遇好坏,都是牢头说了算,每个被抓人犯的亲属无不想尽办法上下打点,故而这历代牢头个个被养得如同吸血之蝇。 果然,在裴旻与公孙管家重金贿赂之下,细细一打听,才知道带走公孙大娘的正是刑部捕房的捕快,然则最棘手的是这刑部总捕,此人姓于,名轻鸿,据说他做事铁面无私,心狠手辣,武功更是高深莫测,这让裴旻隐隐多了一层担心。 再进一步寻访,原来刑部尚书就是裴旻的本家,亦姓裴,名敦复,这一下裴旻倒有些喜出望外,稍稍安下心来。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。原来这刑部尚书裴敦复正是裴旻欲前往长安投靠之人。 还记得裴旻从太白山陌桑村出发之际,父亲裴鼎曾告诉他,当年他在长安城有一位生死之交,姓裴名敦复,遇危急可前往投之。还写信一封,请裴敦复代为照顾裴旻。 裴鼎与裴敦复这二人当年在战场上共同浴血杀敌,是出生入死的兄弟。 有一年北方突厥突然入侵大唐边境,裴鼎与裴敦复皆随军出征,裴鼎为唐朝十万大军前部先锋,裴敦复也恰巧在前部先锋帐下效力,为帐前校尉军官。 有一次,裴敦复领着三十名先锋勇士打探消息,不料竟然中伏,面对数倍于己的突厥人,裴敦复毫不退缩,领着三十勇士奋力血战,身边的战士一个个接连倒下,到最后,仅剩十余人苦苦支撑。 眼见这三十一人将无一幸免,以身殉国,幸得裴鼎得知消息,及时率队支援,杀散敌兵,救下裴敦复和还在血战的先锋勇士的性命,裴敦复感恩之下,死心塌地跟随裴旻为国效力,更把裴鼎以兄长之礼待之,二人皆是血性之人,由此撮土为香,歃血为盟,结为同姓兄弟。 二人后来皆屡获军功,不断得到朝廷封赏,又同朝为官,互相倚仗,兄弟之情与日俱增,只是当时裴鼎贵为将军,而裴敦复也加入了皇帝的亲率卫队千牛卫中。 不曾想一二十年光景,裴敦复由于一如既往的精明干练,已擢升至刑部尚书。 裴鼎曾对裴旻敦敦教诲,如有困难,可求助于裴敦复,只需拿出书信与裴家信物------一块雕刻着“裴”字的和田温玉,裴敦复必念当日恩情,舍身相助。 裴旻到长安,正是有意寻访投靠此人,不曾料想当年的千牛卫卫士如今已贵为刑部尚书。 刑部尚书府,庄重而简朴,朱红色的铜钉大门上,左右分别贴着两位门神:尉迟敬德与秦琼。 据传言:唐贞观十三年,长安城里有位占卜算卦的先生,名叫袁守诚,专为人算命,据称能知阴阳,断生死。这人的来头倒不小,是那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,而袁天罡,则是唐朝有名的星相家,曾经发明了流传至今的称骨算命法。 泾河龙王为了和袁守诚打赌,结果私改降雨量,犯下天条,罪该问斩。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。泾河龙王为求活命,梦中向唐太宗求情。太宗爽快答应相助。到了斩龙的时辰,太宗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