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六章 飞狐口-《明末中枢一木匠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负责押运军饷的淳于秀猛见大势已去,手下兵马四散奔逃,自己要是或者回去,还不如现在死了。当下提剑自刎,为国捐躯。

    斩龙帮叛匪将军饷车仗围住,略一盘点,总共三百四十个大箱,百辆骡车。一个大木箱中,能装三千两银子,一车下来,能有一万多两,在叶先生的指挥下,大家伙把车一赶,直奔飞狐口而去。

    前面说过,飞狐口是太行八陉之一,所谓八陉,就是通往太行山的八个进出口。太行山巍峨无比,并不是说随便就能上下的,尤其是骑马、赶车,只有从这八个进出口才能进入山中。

    太行山自古就是军事重地,穿越延袤千里、百岭互连的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八条咽喉通道被成为太行八径,是三省边界千峰耸立、交错山岭之间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。到了战乱之年,都设有隘口,屯兵把守,也就是大明朝和平久了,这太行山已有多处不再屯兵。这八陉分别是轵关陉。轵,战国时魏城,故址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的轵城镇。轵关陉在济源县西十一里处,关当孔道,因曰轵关。形势险峻,自古为用兵之地。太行陉。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三十五里处,陉阔三步,长四十里。沿陉北上太行,在山西省晋城之南的太行山上,有关名曰“太行关”。又称天井关,雄定关。形势雄峻,素称天险。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,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。白陉。在河南辉县西五十里处。据此陉可南渡黄河攻开封,东可向大名进击,北可窥安阳,邯郸,是个可攻可退可守的军事要地。滏口陉。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。是沟通豫北安阳和河北邯郸与晋的孔道。古人云:“由此陉东出磁、邢,可以援赵、魏。”井陉。井陉为古关名,又称土门关。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的井陉山上。井陉是连通晋冀鲁的要冲,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。飞狐陉,也称飞狐口。该陉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。两崖峭立,一线微通,蜿蜓百余华里。古人云:踞飞狐,扼吭拊背,进逼幽、燕,最胜之地也。蒲阴陉。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。山岭有紫荆关,也称子庄关。宋时称为金陂关,元、明以来始称紫荆关。其地峰峦峭峙,仄陉内通,是达山西大同的军事要隘。军都陉。在今燕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。古名军都山,军都陉有关曰居庸关,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。又称军都关。北齐称纳款关,唐曰蓟门关。其地层峦叠嶂,形势雄伟,悬崖夹峙,巨涧中流,奇险天开,古称要隘。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。

    叶先生率人上了纵横八百里的太行山,不仅犹如石牛如海,同时也是对燕京城的一大威胁。而叶先生上山之后,仍然不太安分,不仅扯旗造反,还大肆招兵买马,抢掠周边。

    丢失军饷的败兵逃回燕京,为减轻罪责,立刻宣扬起叛匪的厉害。原本叶先生只带了千把人,可在他们嘴中,一下子就翻了翻,一万多人。甚至在以讹传讹之下,叛匪数量竟然被他们加到五万。

    这个数字,着实将朱木匠吓了一跳,立刻下令五军都督府与河间府地方派兵围剿。

    很快,五军都督府发兵一万,河间府地方出兵两千,攻打飞狐口。叶先生似乎并没有将官军放在眼里,竟堂而皇之地将大营设在半山腰,率众抵挡。

    上打下不费蜡,靠着有力的地形,叛匪数次将官兵打退,官兵死伤惨重,而叶先生亮出来的兵力,也不止当初抢劫时的一千,当然也没有谣传的那么多,能有五千左右。

    就靠着五千人,把官兵打的是落花流水,甚至在一天晚上,叶先生趁夜劫营,彻底将官兵打回家。

    一万多官兵战败,还是在距离燕京的飞狐口,朱木匠真的有些慌了,再次召开紧急会议,商量如何剿灭叛匪,解除燕京城的警报。别的地方造反,毕竟离京城还远,飞狐口那里,离京城太近,说句不好听的,只要一夜奔袭,搞不好第二天早上,就能出现在燕京城外。

    皇上害怕,不少大臣也害怕,天晓得飞狐口的叛匪能有多少。经过一番商议,最后决定,还是把在山西的岳大人先行调回来,待扫平眼前的叛匪,再回去也不迟。

    圣旨很快传到山西。岳肃因为粮草拿去济民,剩下的实在不多,正在潞安府外扎营,等待朝廷的增援。朝廷在广昌县丢了军饷的消息,他已经听说,但是具体怎么回事,还不太明白。正打算上本寻问,偏巧今天圣旨到达,命他回军前往飞狐口剿匪。
    第(2/3)页